材料一:
从前些年的“80后”“90后”,到近年来的“官二代”“富二代”,从“砖家”“叫兽”到“五毛”“美分”,还有诸如“中国式城管”“广场舞大妈”……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
材料二:
人们身份的“标签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标签化”。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当你听说医患纠纷的当事人是公务员,心理的天平就自然而然地倒向医院一方时……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式简单粗暴的思维模式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很多人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材料三:
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在标签化的逆向推动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继而发出“中国人都怎么了”的慨叹,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问题:阅读以上材料,联系实际,分析标签化思维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标签化”思维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平的愤恨。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对资源匮乏的不满、对规范真空的焦灼、对公正缺失的忧虑,都加剧了人们“仇富”情绪、习惯性地支持弱势群体,标签化思维。另一方面,数据时代的快餐式、碎片式浅阅读,迫使人们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的简单处理,这种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是“标签化”思维产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