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材料】
回想刚刚结束的高考,同往年一样,校园里到处弥漫着各种标语所营造出的励志氛围。2014年的一项民调显示:38.2%的受访者还记得自己的高考标语,58%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标语对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类似“人丑就要多读书”、“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标语,或令人莞尔、或歇斯底里,却也别有一种励志的能量,叫人不敢懈怠,叫人莫负青春。
【参考答案】
在呐喊这些极端的高考标语时,也折射出坚硬的现实:高考,依然是社会垂直流动的主要渠道,依然是许多人难以绕行的独木桥。标语背后,是学生改变命运的渴求、对教育公平的企盼。
高考标语,理应鼓励学习斗志、激发考试信心、点燃求知热情,过分渲染高考“一考定终身”,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长远来看,实属得不偿失。
【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闻鸡起舞”、“凿壁偷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苦学的典故和名言警句,却难以找出快乐学习的典故或俗语。这样的传统文化思想似乎让我们觉得学习必须苦,不苦就难有所成。
不可否认,吃苦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但在网络时代,语言普遍变得重口味,许多学校出于招生宣传、轰动效应等,原本含蓄委婉地表达刻苦精神的励志标语变得“语不惊人死不休”。
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升学压力,以及社会将名校出身作为评价“人才”重要标准的惯用做法,倒逼学校及老师给学生施加压力。
【点评】
人生需要励志,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大可能地获得幸福和成功。因此,应在日常教育中多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做好人生规划,有条不紊地探索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