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 提升国际传播力和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使培养国际化传媒人才的要求迫在眉睫。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一批“熟知全球传播规则、能够参与全球传播事务竞争与合作,运用先进的、国际通行的传媒信息手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或领导国际团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贡献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的传媒全球公民( Global Media Citizen) 。
一、 MEDIA :艺术技术管理融合的现代综合传媒人才计划
建立艺术、技术、管理融合的现代复合型传媒人才计划,通过一业为专/多
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识博雅课程体系、代表作课程体系、业界导师工作室课
程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创作与文化思考的结合, 个人独立意识与团队合作的结合。
1 、一业为专/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专业为核心,建立一业为专,多
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公选课、选修课、课堂外教学实践活动、俱乐部制等为学生提供艺术、技术与管理融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
2 、通识博雅课程体系
本科设置数理逻辑应用、自然科学基础等“数理学科” ,社会科学、调查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学科” ,以及文学、哲学、美学等“博雅学科” ,以培养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科学研究方法、文史哲通识的国际传媒视野
3 、代表作课程体系
注重作品创作,在计算机图形、可视化数据新闻、影像视听语言等传媒相关
技术为专项, 着重培养学生善用国际通行的传媒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力争让学生以团队实现“代表作” ,并鼓励代表作的评奖、参赛和国际展映,提升学生、创作团队和学院的创作品牌和业界影响力。
4 、业界导师工作室课程体系
建立业界特邀导师制, 系统聘请业界导师参与国际教学建立企业咨询委员会和实习基地, 引进业界导师的优质品牌和业界项目资源, 通过项目实践带动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二、 GLOBAL :中西文化融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大使培养计划
Global不是全盘西化,与传统的国际交流、国际留学、3+1/2+2的交流模式
不同的是,ICUC按照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的要求,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办学主导,
以国际传媒高等教育联盟为平台, 通过国际教授工作室、 第三大洲国际传媒暑期班、国际英语学习模式和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形成系统引进国际课程、国际教学、 国际管理、 国际导师、 国际教育评估体系为一体的国际传媒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国际教育的中国化落地、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
1 、国际教授工作室
每年通过报名、遴选15位国际知名教授、学科带头人或业界精英来中国,开展带学分的多学科教学工作坊或学术合作创新活动, 并基于此推动深度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2 、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计划
通往未来的路并非只有一条。除了联合进行学位培养的英美合作院校意外,
学院在小学期安排了在欧亚澳的国际盟校的小学期国际实践项目, 具体包括: A、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夏季学院 “影像未来” 青年新锐项目;B、中欧“传播法”青年领袖项;C、法国高布兰动画暑期实践项目;D、韩国娱乐文化产业实践考察项目;E.日本动画产业实践考察项目; F、中英“创意思维”训练营项目;等等。
3 、国际英语学习模式
注重语言在国际教学中的优势与特色地位, 设立国际英语教学中心, 系统引进国际英语教学体系, 主要核心课程全程英语教学, 以进一步优化外语教学的应用能力。
4 、美丽中国实践采风计划
汲取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华, 充分认知我国国情发展,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通过中国国情及文化传播前沿专家讲座以及美丽中国国际影像丝绸之路采风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 让同学学会用国际话语和现代传媒手段向国际讲好 “中国故事”,学习作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与责任。
三、 CITIZEN :有责任心、有行动力、有抗压力的现代国际公民培养计划
国际公民不是一个法定概念,而是一个行动概念。通过建立ICUC“传媒全球公民”项目制、创业辅导机制和国际奖学金制,帮助学生参与环保支教、团
队拓展、领导力建设、学生社团组织、乡村中国调研、创业创新平台,通过项目参与锻炼公民责任、 抗压性、 项目执行力, 并在国际行走中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
1 、合作与竞争
通过团队拓展训练课、多学科教学工作坊、暑期实践训练营、兴趣俱乐部及
丰富的学生组织等活动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 、创新与发展
通过创业创新孵化培训活动、学界业界导师体系、企业咨询委员会体制、国际图书沙龙中心、 国际交流实践与培训中心及国际教学专业课设置等, 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创新与发展的能力。
3 、传媒 精英意识
通过国际青年领袖计划、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学生俱乐部项目等,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走在专业前端、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的传媒精英意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灌满,而是把灯点亮;国际传媒
教育学院的教育, 绝对不是把学生的大脑灌输满, 而是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灵魂和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竞争合作能力和公民责任。因此,我们鼓励学生:
每周参加一次读书会和影像沙龙;
每两周至少读完一本书,完成读书笔记;
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学术讲座或对话座谈;
每个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学院发布的国际实践项目,并逐步成为项目负责人;
本科前两年每年走进一次乡村,发布乡村中国的传媒影像报告;后两年每年参加国际第三大洲国际传媒实践调研;
参加和担任至少一个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干部;
至少参加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执行;
业前至少要有一个可以称之为代表作的 “作品” 参加学校乃至国际展览。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