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5年高考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接到大量举报,反映河北省许多官员将孩子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内蒙古自治区今年共取消1465名高考学生的报考资格,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已协调流出地进行了妥善安排。
【深度解析】
[原因分析]
“高考移民”一般是从人口密度大、教育质量较高、录取比例较低的地区,向人口密度小、教育质量较低、录取比例较高的地区迁移。
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差异,显然是导致“高考移民潮”的诱因。而在这些“高考移民”的身后,有着权力“双向腐败”的影子:一面是有着公权力背景的“高考移民”家长。如据内蒙官方的一份函件称,1300多名持外省身份证考生的父母,相当一部分是河北省公职人员,一些人还是单位领导。而另一面则是遥相呼应的教育部门“内应”。高考移民,如果没有当地教育部门某些“内应”的对接,类似“双簧戏”也是唱不成的。显然,正是那些为“高考移民”出具假证明的“内应”们,为这股“高考移民”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分析]
“高考移民”的对象,一方面在原籍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一方面来参与招生计划的竞争,挤占国家分配给其他省市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如果让他们走入高考考场,是对公平、公正的一种践踏。
“高考移民”损害教育公平,国家一直对其进行严厉打击,身为公职人员为了在子女能够在人生大考中旗开得胜,他们置健全的法制、严明的纪律、无处不在的监督于不顾,手中金钱与权力并用,购房置地,疏通关系,使得移民之路畅通无阻。这种公职人员为子女铺设“高考移民”之路,其本质就是在谋划子女对其官职的“世袭”,他们致群众利益于不顾,为所欲为的根源在于其官德的缺失。
非法的“高考移民”大军不仅挤占了内蒙现今并不宽裕的教育资源,更是对教育公平的挑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内蒙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是发展最快的省(区)之一,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依法制止“高考移民”潮的泛滥,势必化解政府的这种努力,不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发展差异,并出现新的教育不公。
[参考对策]
整治“高考移民”现象,显然迫在眉睫。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除了加强均衡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等远期目标外,当前更应做好制度补漏及依法追责两项工作。
第一,应坚持考生报名资格中户籍和学籍缺一不可的原则,尤其要严格遵循学籍管理中的连续就读规定,绝不允许任意开口子。
第二,要彻底清除“空挂学历”现象。除了警惕其中的以权谋私行为外,应特别注意防止某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考量,为拉动“售房落户”而对“空挂学历”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第三,对于查实的“空挂学历”及“高考移民”幕后的“操盘手”及不作为者依法追责,让他们相应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法律的制裁。事实证明,违法成本太低,往往是某些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潜因;只有依法依规,严惩不贷,才能让他们吃一次“亏”,长一辈子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