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大多参加者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鸦片战争以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今天我们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当此之时, 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1.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必将有质的飞跃。
2.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的“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3.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失去了意义及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与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
4.世界各国人民培育和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构成了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展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风范, 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避免造成中华文化单向强势输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