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与标准
(1)心理健康的一般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多种指标,而这些指标使得心理健康的概念得以具体化。虽然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可以归纳出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要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二)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1.心理障碍的含义
心理障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常的统称。一般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就是程度比较轻的心理异常(相对心理疾病)。根据心理活动的特点,可分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个性特征障碍,即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
(1)认知障碍,是指认知过程的障碍。学生中常见的有:
①感知障碍,即感知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感觉过敏、感觉衰退、错觉、幻觉等。
②记忆障碍,即记忆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如记忆衰退、记忆困难、健忘症、不识症等。
③思维障碍,即思维过程中出现困难或异常。如思维迟钝、思维混乱、强制性思维;关系妄想、疑病妄想、发明妄想等。
④想像障碍,即想像过程中出现困难或异常。表现为再造想像困难、创造想像贫乏、沉湎于妄想或幻想之中。
(2)情感障碍,是指正常情感反应的夸张、紊乱或减退。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该喜不喜、该怒不怒,喜怒过度,或麻木呆板、漠然无情,或激情亢进、过度焦虑、长久的恐惧等。
(3)意志障碍,即意志行动中的异常。表现为目的不明、盲目蛮干、当做不做、优柔寡断、朝三暮四、易受暗示、固执己见、不容他人、放任自流、缺乏自制、虎头蛇尾、不能坚持等。
(4)行为障碍。主要指由矛盾的心理原因引起的精神性行为、社会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习惯性的问题行为等。如神经性厌食,心因性腹泻,说谎、偷盗、攻击性行为,外逃,遗尿、吮吸手指、多动症和失眠等。
(5)个性障碍,在这里主要讲性格方面的缺陷。如狭隘自私、妒忌猜疑、缺乏同情、幸灾乐祸、妄自尊大、自以为是、自卑怯懦、不善交往、不负责任、忽冷忽热、暴躁鲁莽、缺乏自控等。
2025国考·省考课程试听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