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背文言文翻译(必修1)
高一语文课本必修1文言文翻译(需背的)
①《劝学》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就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抬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水,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无不同,(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崇高的品德,就能悟到大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就在自己头脑里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功绩在于不停止前进。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②《师说》
古时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并非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师。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的风尚不被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很难!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而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帮助他们练习文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老师。不通晓句读,不明白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耻辱。读书做官(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呼“老师”称呼“弟子”等等,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不屑于与之同列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能胜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③《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④《烛之武退秦师》
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