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江县支那乡中心学校简介
㈠、总体情况
支那乡位于盈江县北部,槟榔江上游,距县城94公里,是集边远、贫穷、落后、闭塞于一体的山区乡,乡辖面积375.2平方公里,东北与腾冲县相连,东南、西南与本县的盏西镇、苏典乡毗邻,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8.1公里,有边境通道2条。年平均气温13.3℃,年降雨量2586毫米,海拔1030米至3404.6米,平均海拔为17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支那乡中心学校辖区5个村委会,60个村民小组。支那乡中心学校辖区共有8所小学,其中完小5所(中心、中合、上关、达海、崩董),教学点3个(石分、芒海、麻力),有51个教学班(不含6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495人,其中汉族学生45人,傣族学生496人, 景颇族学生666人,傈僳族学生286人,彝族2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6.99% ;有教职工95人(专任教师93人,现交流到其他乡校的12人,抽调盏西职成教服务中心1人,交流到我校的2人,支教2人,实际在岗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84人),其中女性41人,本科学历17人,专科学历74人,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1人,少数民族68人,汉族27人。
㈡、具体情况
1、支那中心小学位于光邦艺术之乡——支那坝中心地段,坐落在支那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支那街的东侧,是大娘山脚下的一所民族半寄宿制小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原附设于支那乡中学内,后因“调整学校布点,实施集中办学”于1992年搬迁至芒棒小学(现址),同时并称为支那乡中心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为867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27.7平方米。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3人,寄宿学生302人。共有教职工35人,女教职工16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后勤人员1人;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27人,高中学历2人;具有一级教师职称的19人,二级教师职称的9人,三级教师职称的6人。
学校有自然实验室(小学一类配备)、图书室(藏书7000册)、红领巾广播站、一个配置有41台计算机的计算机教师、还配备了部分数学及音、体、美教学器材;2013年9月学校“乡村少年宫”项目开始启动,配建了光帮(50个)、舞蹈室、琴房、书画室等专用教室和设备,每周开展德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制作类、特色类等兴趣小组活动。
2、支那乡中合小学创办于1991年6月,是支那乡一所公办完小之一。学校位于支那乡支那村委会的下片。距乡政府l公里,学生来自4个自然村傣族寨子。多年来学校确立了以“教育好每一位儿童,让每一位儿童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以“让每一位儿童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
学校占地4505.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72平方米。现有6个教学班,在学校学生137人,教师9人,学历本科1人,大专8人。其中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2人,三级教师1人。学校始终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风雨兼程,实现从茅草屋变成砖混的教学楼,学校有平坦的操场,学生的体育器材逐年增多,校园的绿化不断展露新姿。
3、芒海小学位于支那坝东南端,与中合小学隔河相望,是一进入支那坝就映入眼帘的学校。属支那村四所完小之一,支那芒海小学位于光邦艺术之乡——支那坝坝尾,坐落在支那乡政府的东南面,距乡政府有2.5公里,是一所高小点。学校始建于1939年(民国27年,属腾冲麒麟乡第三区),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前身是一所私塾学堂,1952年转为公办学校,原是一所完小,因生源减少,现成为一所髙小点小学。学校占地425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79.3平方米;校辖一个自然村。现有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人,是纯傣族学生。有教职工5人,一级教师1人,二级教师4人,中共党员2人。学校有科学实验室(小学二类配备),配有“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器材一套。
4、上关小学位于支那坝北部,属支那村四所完小之一,支那乡上官小学位于支那坝坝头,距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前身叫蛮奔小学,始建于1962年,1991年支那乡规划学校教学布点时,由蛮奔迁移到拉腮村民小组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并由两所分小点合并而成,同时学校更名为上官小学。上官小学是支那乡规划教学布点比较合理、集中的完小之一。校区辖有5个村民小组,320户,1300多人口,纯属傣族。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生106人,教职工6人。在职教师当中,一级教师5人,二级教师1人,学校占地面积8980㎡,校舍建筑面积1030.75㎡。
近几年来学校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稳步推进“两基”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校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只能,使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在社会赢得了广泛好评。
5、盈江县支那乡达海小学位于大娘山脚下,创办建国初期,前身为供读学校,后改为省级半寄宿制小学,几十年的岁月,达海小学已变成了一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完小,不断把桃李芬芳向社会各个战线。
盈江县支那乡达海小学位于盈江县北端,东经004°10′379″,北纬027°89′045″,海拔1193米,距县城104公里,距当地人民政府8公里,是一所省级半寄宿制小学。学校占地5285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2人,专任教师11人。 在职教师当中,一教师1人,二级教师7人,三级教师2人,未定级1人。学校现设有7个教学班(不含1个学前班),有学生314名。校区辖有11个村民小组,530多户村民,2400多人口,由汉族、傈僳族、景颇族组成。学校生源都是来自边境一线的贫困山区乡村及临近的缅籍学生。
学校建筑面积为2297平米。老教学楼于2002年12月竣工,使用面积535平方米,学生宿舍与2006年10月竣工,使用面积598平方米,新教学楼于2013年7月竣工并交付使用,食堂建筑面积120平米已,厕所于2006年10月竣工,使用面积46平方米。目前设有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学校的各项设施基本能满足不了教学需求。
要提高办学效益,教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一个重心位置上,坚持每周一、三的政治业务学习。在办学思想上,引导教师结合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各教师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育观念上、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尽可能地使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知识都有长进、身体得到进步、素质得到提高。
6、支那乡崩董村民委员会位于支那乡西部的高山上,东与支那村相连,西与苏典乡接壤,南与盏西镇相邻,北与芦山村相连,距支那乡政府10.5公里。辖区现有14个自然村,有690多户,共3300多人。
支那乡崩董半寄宿制完全小学现是支那乡唯一所开展汉载“双语双文”教学的学校,同时也是云南省汉载“双语双文”教学省级示范学校,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级(不含学前班),在校学生171名,教职工13名(其中临工2人)。
崩董小学创办于1953年9月,校址在崩董村中寨,名称是崩董文化站,主要是有志青年就读。
1965年5月,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村委会位置搬迁,学校也随之搬迁至崩董村旧寨,学校名称正式改为“崩董小学”,是崩董村唯一的一所中心小学,当时,本村还有一所文盲就读的学校“工读学校”,半工半读学习小学文化知识,村内各大自然设有办学点。1989年3月份,崩董小学和工读学校为“崩董半寄宿制小学”,并撤并各大自然村的办学点,校址落在原“工读学校”内。经过艰难曲折的办学历程,现已建成初具现代教学规模的半寄宿制小学。校园占地面积为85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651.81平方米,建有一栋砖混教学楼、一栋砖混学生宿舍、一栋砖木结构学生住宿和一栋砖木结构食堂,一栋砖混食堂,设有实验室、电教室、少先队活动室等,但由于办学起步较晚、多次搬迁校址等原因,学校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学校现代化教学配套设备尚不完备。
7、盈江县支那乡石分小学是石分村唯一的一所学校,位于支那乡东部,距支那乡党委政府所在地约5千米。建立于1967年,占地面积为10510.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5.2平方米。目前,学校主要的校舍有一幢两层钢砖混合的教学楼和厕所及一个篮球场;现有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6人,有5名教职工。
支那乡石分小学是一所纯属景颇族就读的学校,由于受各种特殊因素,使我校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相对于滞后,现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学校的各种功能教室都没有,长期以来学校的发展得不到突破
8、支那乡麻力小学地处支那乡坝区西北的山脚下,是一所纯景颇族的少数民族小学,距支那乡人民政府有4公里,学校辖区有崩董村民委员会麻力村民小组和中岭村民小组及家在附近的崩董村其他村民小组。学校占地面积为486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7平方米,有一栋8间教室的砖混教学楼和厕所。学校始建于1982年9月,原址在麻力村民小组老寨,2004年因7.5、7.20泥石流灾害后搬迁至此。现共有4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为80人,教职工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