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有网友在网上发微博称,其妹妹在成都市金堂县福兴中学读初一,这学期刚开学时,班主任就要求班上同学每人交100到200元保证金,“保证学习不下降,如果犯错或者下降就扣钱,一般交100,不好管的交200元。”(2月19日《成都商报》)
以保证金的多少,给学生贴上“好管”“不好管”的标签,一些教育专家已经指出,这样做会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负担,以及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必然侵害了一些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理应得到纠正。然而,我却认为,在此次昙花一现的“学生保证金”事件背后,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话题,可以议论。
老师希望学生都能考出好成绩,其用心确实可以理解。优秀的老师,会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自觉,强化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可惜的是,在当今普遍存在的灌输教育,却往往与此相反,高压龙头式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自觉渴求,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于是,有些学校就推出了各种与教学无关的“教育手段”,福兴中学这位班主任推出的“保证金”,就是典型的一例。
记得若干年前,一些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吃拿卡要成风,不仅群众投诉不断,甚至被媒体曝光,给领导造成压力又回天无力,于是设计了一个“廉洁保证金”制度:要求每位工作人员缴纳500元廉洁保证金,年终无人投诉,就退还保证金,并且给予一定奖励,否则,将扣除甚至没收保证金。其实,制定这一制度的领导恐怕也心知肚明:500元保证金,与能否廉洁毫不相干。其实,这位班主任也心知肚明,想靠100元保证金,并不能保证学生都能考出好成绩。我想在它背后透露的,恰恰是作为班主任希望自己能够轻易“考”出好成绩的“政绩焦虑”。
学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绩,需要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的是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犹如要保证官员的廉洁,需要制度的严格约束和有效的监督,都不是区区几百元的“保证金”所能承担的重任。但有些人却热衷于用这种简单的办法,认为只要学生交了100元或200元的保证金,就能代替艰苦细致的工作,使“不好管”的学生变得“好管”;考不好的学生就能考出好成绩……诸如此类“保证金”政策的出台,恰恰是一种懒政思维的暴露,是想以简单的办法代替艰苦工作的具体表现。
面对学生交“保证金”一事,主管部门不能只是以退钱了事,而要研究怎样减轻老师的“政绩焦虑”、如何对教师工作作出合符教育规律的考核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才能以小识大,使一件坏事变成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