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积淀着身后的民族情感。在我们周围,留下了从史前文明及至现代文明的深刻印记,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佳话诗篇,留下了不少民族英雄的悲壮歌举,留下了许多体现中华先民勤劳智慧的园、亭、楼、塔等建筑。可以说,我们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中国文化。
然而,绵延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正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尴尬境地。近年来,外国文化的强势侵入不仅污染了汉语生态环境,而一些年轻人漠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甚至被其他国家利用、否定甚至打压。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面铺垫太多,应该把中华文化的内涵、种类、特点、亮点快速写出来,根据材料,中华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汉语言文化等等,中华文化丰富、开放、睿智、优美,能养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如此好的文化不受重视,所以我们应该让她大放异彩。这样写才是文章清晰的逻辑)
一位哲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中华文化作为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一颗璀璨明珠,文化对我们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让中华文化成为历史文明的“黏合剂”。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恢复和完善历史文化景观,采取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始终坚持这一点,做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不脱节,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历史文化。
让中华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任何经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通过大力发展并生产文化产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进一步落实。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赢得群众,使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
让中华文化成为社会和谐的“导航灯”。文化育和谐,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而非“物化”的人。我们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精髓之一。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也正基于此。
中华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发挥着它它凝聚、润滑、整合的作用而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