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证书 杨汉光
国王的坐骑死了,就叫伯乐帮他挑一匹千里马。伯乐说:“好,我这就去。”
伯乐来到千里马交流中心,租了一个摊位,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红底白字大书:“国王招聘千里马,待遇优厚。”应聘者立刻蜂拥而来,纷纷递上证书。伯乐接过证书,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端详,每一本证书上都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盖有又红又圆的公章。伯乐说:“我要验验你们的证书是真还是假。”他用手指蘸了一点口水,正要往一本证书上抹去,有一匹马就喊:“干什么?”伯乐说:“有些假证书上的公章是用电脑打的,虽然做得漂亮,可用的是墨水而不是印油,蘸水一抹就脱。”那匹马骂一声:“老东西。”一把夺过证书,掉头就走。众马骚动起来,有的昂起头:“哞——哞——”直叫。伯乐说:“我听这叫声就知道是牛。还有谁是冒牌货?赶快走吧,别让我逮住送给国王治罪。”应聘者吓得四腿打颤,纷纷抢回证书,争先恐后地逃跑。几头冒充千里马的肥猪跑得慢,在后面连滚带爬。冒牌的千里马刚走,就有一个背如罗锅的活物过来,自称是千里马。伯乐说:“我看你怎么像乌龟?”罗锅背说:“请看证书。”边说边递上一个红本。伯乐翻开红本一看,果然写着“千里马”三个字,还有红公章。罗锅背问:“怎么样?”伯乐说:“我要检验。”依旧用手指蘸了口水,按在公章上使劲一抹,那圆圆的红印丝毫不损。红公章旁边还有一个钢印,这还会有假吗?伯乐说:“想不到,你还真是千里马?”罗锅背说:“岂止是千里马,伯老师,你看我的特长。”伯乐问:“你怎么知道我姓伯?”罗锅背说:“伯乐相马,天下闻名,我还是小马驹的时候就记住你的大名了。”伯乐高兴起来,就再次拿起小红本,翻到“特长”那一栏,高声念道:“登山渡水,如履平川。”罗锅背及时说:“稳比快更重要。”伯乐说:“不错不错,就要你了。”
伯乐把罗锅背带进王官,交给国王,国王吃惊地问:“这不是乌龟吗?”伯乐说:“是千里马,我反复验过它的证书了,一点不假。”
(选自《文化博览》2006年第1期)
4.作品写伯乐一开始识穿众多冒牌“千里马”的作用是什么?(4分)【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一点分析综合C。】
5.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作出概括,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请简要谈谈作品中“罗锅背”或“伯乐”这两个形象所具有艺术价值。(5分)【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二点鉴赏评价D。】
6.有人建议将结尾改为国王最终识别出罗锅背就是乌龟,于是放逐伯乐并将乌龟处死。你赞成这种改法吗?为什么?(6分)【此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应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的第三点探究F。】
参考答案:
4.反衬(2分)“罗锅背”造假有方,骗术高明,能够博得用人单位或领导的信任(2分)。
5.(1分)“罗锅背”这一形象有这样的艺术价值。(1分)首先,“罗锅背”和众应聘者的手段和心态折射出的这样社会现实:某些人不学无术,企图通过造假手段达到目的;而有证书不代表就有真领。(1分)伯乐相马则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选聘人才只看文凭,不重真才实学,往往给造假者可乘之机。这两个形象给我们启示:(1分)作为求职者,应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在社会上谋取一席之地,而不应在制假造假上心存侥幸。(1分)作为选人用人单位,应更新观念,变注重学历为注重能力,让人才能脱颖而出。
6.我不赞成这种改法。(1分)小说这样结尾戛然而止,能启发读者联想和思考(2分):相马不相“马”本身,而相“证书”,证书做得真,乌龟都成了千里马,伯乐居然还对它深信不疑(2分)。国王和伯乐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令人深思。(1分)
我赞成这种改法。(1分)小说的结构显得完整(1分),且这样的结局更符合人们惩恶治奸的愿望(2分),造假技术再高明,只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终能识别真伪善恶(1分)。同时给社会上一些存有投机或侥幸心理的人以警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