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 考试大纲
绪论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概念和基本原理:
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三域学说、微生物分类和命名、双名法、微生物特点。
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病毒的繁殖(病毒的繁殖过程,病毒的溶原性),病毒的培养(病毒的培养特征,病毒的培养基,病毒的培养)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污效果(病毒对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抗菌物质的抵抗力,病毒存活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去除效果)。
概念和基本原理:
病毒的特点,化学组成和结构,繁殖过程,记数方法,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熟悉:影响病毒的物理、化学因素,病毒培养特征和培养基的条件。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细菌(细菌的形态与大小,细菌的细胞结构,细菌的培养特征,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古菌,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菌落形态),蓝细菌。
概念和基本原理:
细菌的细胞结构,重点细胞壁、原生质体、荚膜。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染色方法。细菌悬液的稳定性及在水处理中的意义。放线菌的形态、菌落特征。蓝细菌的分类、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的属。内含颗粒、拟核、荚膜、菌胶团、芽孢、鞭毛、菌落、古菌、放线菌、蓝细菌、革兰氏染色基本原理。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定义,一般特征,分类及各纲介绍,胞囊的形成),微型后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的定义、分类介绍),藻类(藻类的一般特征、分类及各门特征介绍),真菌(酵母菌、霉菌、伞菌)。
概念和基本原理:
原生动物的营养类型,与废水生物处理关系密切的几个纲的特点,胞囊的形成及作用。轮虫、线虫、浮游甲壳动物的特点。藻类中绿藻、硅藻、甲藻的特点。真菌所包括的微生物及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繁殖方式、菌落特征。胞囊、原生动物、酵母菌、霉菌。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微生物的酶(酶的组成、结构、活性中心、分类和命名、催化特性、影响酶活力的因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化学组成、营养物、营养类型、碳氮磷比),微生物的培养基,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方式,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产能代谢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产能代谢与呼吸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酶、酶活性中心、米氏常数、新陈代谢、培养基的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碳素营养物及其生理功能、氮素营养物、无机盐、生长因素的种类,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掌握培养基的分类,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碳氮比、自养菌、异养菌、主动输送、促进扩散、单纯扩散、基团移位、电子传递、呼吸链、三羧酸循环、好氧呼吸、发酵、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富集培养基。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生长繁殖的概念,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细菌生长曲线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温度、pH、溶解氧),不利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概念和基本原理:
掌握生长、繁殖、发育、世代时间的概念,掌握细菌生长各期的特点及应用,连续培养的方式和特点,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消毒、灭菌的概念,菌种复壮与保藏的方法,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微生物的遗传(DNA的结构与复制,DNA的变性与复性,RNA的组成与种类,蛋白质合成过程),微生物的变异(基因突变,变异类型),基因重组(杂交、转化、转导),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概念和基本原理:
DNA组成、结构、复制,DNA变性、复性的概念,RNA组成、种类及各自的作用,变异的实质,突变的类型,杂交、转化、转导的概念。
第七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氧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铁、锰循环。
概念和基本原理:
氮循环、碳循环、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硫化作用,与活性污泥丝状膨胀有关的微生物。
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概念和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及其组成、性质,好氧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好氧性活性污泥净化废水的机理,菌胶团及其作用,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的作用,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功能,好氧生物膜的净化机理,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及控制方法。
主要参考书:
周群英编著,《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考试题型:
选择填空,填空,辨别正误,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