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安徽工程大学2014年专业介绍
来源:安徽大学网 阅读:4604 次 日期:2014-06-03 14:44:11
温馨提示:易贤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安徽工程大学2014年专业介绍”,方便广大网友查阅!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52/287125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设计、装备制造、工艺开发、生产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芜湖机械学校(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以及1935年由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创设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1978年,设立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招收本科生,后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支撑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机械工程”学科教师总数4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学科团队主持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项,授权专利100件。

本专业致力打造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队伍为省级教学团队,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编写教材3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余篇。

围绕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研究院、芜湖机器人产业园为平台,在国内率先培养机器人领域专门人才;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活动,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计划。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本专业的传统,近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重大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9项,其中在国家或华东地区比赛中累计获奖16项;2013年在全国第二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学生申请专利49件,2013年学生申请专利109件。

本专业已累计培养了600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多数已成为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产品创新和三维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分析与制造工艺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产品质量检验、市场营销等技术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材料加工、材料成型过程控制、成型装备设计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校级特色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安徽省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省级实验室。与芜湖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永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中获奖多项。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金属塑性成形、液态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开发、工艺与装备设计,以及质量检测、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约四分之一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培养测量与控制领域新产品开发、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设计制造、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近几年,学生在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大赛、“飞思卡尔”汽车智能大赛和发明专利大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毕业生主要工作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仪器仪表研发、信息检测和处理、测试设备研制、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

车辆工程专业

培养汽车制造领域的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及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为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汽车新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省级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实习基地有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安奇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国内知名企业。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芜湖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毕业生主要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车辆制造、设计、检测、生产管理,以及汽车售后服务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培养工业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研发、机械和控制装置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要实习基地有扬子石化、安庆石化、中国一拖集团和奇瑞公司等企业。学生综合能力强,在过程装备创新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竞赛中获奖多项。

毕业生主要去向为长三角地区和皖江城市带,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过程装备研发、设计和生产,过程装备控制系统设计,过程装备维护和管理等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培养金属材料制备和成型一体化技术、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组织和性能检测等方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安徽省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省级实验室。与芜湖瑞鹄汽车模具有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安徽海螺川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芜湖永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毕业生可在生产企业从事金属材料再制造技术、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材料结构研究与分析、性能检测、工艺开发和装备设计等方面工作;毕业生可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也可报考研究生继续升造。

机械工程专业

培养工程机械整机和零部件研发、设计、制造及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支撑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汽车新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主要实习基地有奇瑞重工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

本专业学生毕业生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能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手段从事产品创新设计、零部件制造,工程机械的质量检验及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继续升造。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材料制备、铸造和焊接成型工艺开发、液态成型过程控制、成型装备设计,以及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等方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本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安徽省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省级实验室。主要实习基地有芜湖瑞鹄铸造有限公司、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永达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海螺川崎股份有限公司等。

毕业生可在铸造和焊接领域从事工艺开发、产品设计制造、科学研究、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也能从事产品的质量检验及市场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可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也可报考研究生继续升造。

电气工程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508)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由原来的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等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主要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等学科,特点是强、弱电相结合,电气工程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软件信息系统与硬件设备相结合。本专业培养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领域从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和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适应性强,动手能力、实践协作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电气设计、电路设计、计算机应用及外语能力,较高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知识综合素质。

本专业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012年入选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与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全部具有硕士学位,3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占60%。近三年来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级教坛新秀、省级教学名师等多项奖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并依托电气传动与控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

本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可从事电气、信息工程领域内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除一部分继续攻读研究生外,其余的在研究所、企业、设计院、各种电力公司、电气设备公司、计算机公司、自动化公司、通信设备公司、通信服务公司从事研发、技术支持及项目管理工作。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获奖。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为背景,融合了电子、通信、计算机及自动控制领域的先进技术,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本专业具有广泛的市场产业面和较广阔的创新空间,与国际新型产业发展接合紧密。

本专业主要涉及信号与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及工业仪表等相关领域。本专业以信号与信息处理为主线,体现了通信与信息结合、通信信息系统与电子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泛的技术知识、良好的工程设计、应用与管理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于2012年被入选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被列为安徽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0%具有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近年来多名教师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安徽省教坛新秀、教学名师等多项奖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且积极与企业进行多项产学研合作。依托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省级重点学科,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工程开发实力。

本专业学生每届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各类奖学金比例都在30%以上。近3年,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获奖。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研究生录取率近三年始终保持在20%左右,其中被985、211大学录取的约占总数的6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企事业单位欢迎,如国家政府机关、电子科研院所、工厂企业、高新技术公司、高等学校;另有不少毕业生毕业后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创新,自主创业,获得成功。

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该专业是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专业之一,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我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极具特色,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均为当前电子信息领域最热门、就业前景最广、就业质量最高的课程。主要包括:ARM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接口、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AlteraFPGA/CPLD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DSP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VC++、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微波射频测量原理,射频识别原理与应用,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等。

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也有广泛的实践教育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如专业综合大实验、生产实习、电子协会、大学生创新中心、校外实践基地等。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斩获大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朝气蓬勃,100%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及博士在读教师占50%,依托安徽省重点学科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科研实力。

本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智能仪器仪表、广播电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智能控制等领域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设计与制造等工作;亦可从事公司及企业技术管理、电子类产品的测试与维护、教学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研究生录取率近三年始终保持在20%左右,其中被985、211大学录取的约占总数的50%以上。

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以及广泛的各行各业领域里面有关通信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命和通信设备的不断更新,通信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发展路径中获得今后发展的目标:1)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职业通路:职员→主管→中高层管理人员,从事设备维护、网络建设、客户服务和市场销售等工作;2)电子与通信设备生产、销售企业。职业通路:研发员→研发工程师→高层市场或管理人员、流水线主管→车间主管→高层生产主管、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销售(市场)经理;3)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银行、民营企业等从事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4)中小型企业单位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了迎合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了移动互联网实验室,综合了2G、3G和4G等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给予了学生物联网、智能手机应用等最新技术的扩展训练。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竞赛、单片机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受到广泛好评,研究生录取率近三年始终保持在20%左右,大部分被国内邮电大学录取。

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他们不断追求创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专业定位于移动通信领域,迎接新通信技术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变化和挑战。

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以电气工程为背景,融合了自动化、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主要涉及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等相关领域。本专业以强电为主,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广泛的技术知识、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电气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占60%,依托清华大学芜湖院士工作站电能质量控制实验室和电气传动与控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与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电气工程领域各类企事业单位,如电力科研院所、电力公司、高新技术公司、高等学校、工厂企业、政府机关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广泛好评。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单片机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获奖。

纺织服装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64-606)

纺织工程专业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创建于1982年,设有纺织工程、针织工程两个方向。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外语、计算机能力,熟练掌握纺织产品工艺设计、功能性纺织品研制与开发、纺织CAD应用、纺织品性能检测及质量控制、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知识、培养工程及管理适应性较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副教授1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教师中具有硕博士学位占85%以上,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该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是安徽省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级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设有纺织面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纺织行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在安徽省是唯一一所具有纺织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拥有省科技创新团队和校级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安徽省实习实训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和科研平台;《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专业课98%为优秀课程。

学生毕业后可在现代纺织企业、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家纺企业、汽车内饰企业、纺织及材料科研院所、纺织及材料产品教育等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纺织进出口贸易、生产技术改造等工作,也可以报考硕士研究生。现有面向本专业的“美欣达”企业奖学金。

本专业学生在全国纱线及面料设计大赛、纺织品设计大赛、外贸跟单大赛、挑战杯等全国、省级赛事中多次获奖,人才培养质量高,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每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8.5%以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为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及省内合肥、芜湖等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在雅戈尔、华孚色纺、华源、旷达、华光、华冠等知名纺织企业均有良好的发展。

轻化工程专业

轻化工程是化学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掌握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等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获得实验操作技能、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生产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基本能力。轻化工程是纺织等轻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建于1990年,本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校级重点扶持学科;拥有《染整工艺原理》省级精品课程,现有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各类大赛中均有不俗的表现,先后在“大金杯”化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芜湖市专利发明大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上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浙江美欣达有限公司在学院专门设立“美欣达”企业奖学金,以奖励本专业学业优秀的学子。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基础扎实,业务素质高,社会声誉好等特点,主要去向是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省内合肥、芜湖等经济发达城市,毕业生在雅戈尔、美欣达、德美、塔西等知名企业中均有很好的发展,每年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行业管理部门、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建于1998年,此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它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特色。专业教师中现有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硕士占100%。近年来教师主持省教育厅及学校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本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芜湖市专利发明大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均有较好的表现。我校优秀校友房贞民(1992年毕业)自主创业的南京辉恒纺织服装有限公司面向母校专门设立“辉恒”企业奖学金,以奖励本专业学业优秀的学子。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近几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在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及省内合肥、芜湖等地的毕业生信息反馈中,95%以上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评价为好和比较好,不少毕业生已走上了生产、研发、管理领导岗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于1985年,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服装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服装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研究、教学等岗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师中有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博士比例占100%。近年来已完成多项教学研究项目,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目前承担3项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及多项校教学研究项目。教师主编、参编《中国服装大典》、《新编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原理》、《服装画技法》、《服装材料学》、《服饰配套设计》等教材近20部,其中教育部规划教材5部。本专业还聘请了包括中国十佳设计师刘勇、全国警服最佳设计师张卫在内的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专业客座教授。与加拿大拉萨尔时装学院、法国巴黎国际时装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韩国世宗大学等学校有着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校优秀校友房贞民(1992年毕业)自主创业的南京辉恒纺织服装有限公司面向母校专门设立“辉恒”企业奖学金,以奖励本专业学业优秀的学子。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自创办以来,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现有10余名毕业生在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留学深造,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曾获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杯中老年服装设计大赛最佳组织奖、“中华杯”国际服装大赛女装银奖、“中华杯”国际服装大赛童装金奖、全国学生装设计大赛银奖、“兄弟杯”国际服装大赛优秀奖、“乔丹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真维斯”杯服装设计大赛优秀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团体一等奖、安徽首届大学生婚纱创意大赛金奖等国内外赛事奖项。

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名毕业生在国内知名的服装企业任品牌设计师,在女装、休闲装、泳装、礼服、婚纱等领域有着良好的设计声誉。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

表演(服装表演)专业建于2011年,本专业主要结合服装设计和服装表演两大艺术门类。主要培养具备服装表演、服装设计及策划与编导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表演、服装设计等教育、研究、艺术、管理和商业领域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编导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服装系现有专业教师14人,其中硕士13人,在读博士1人,教授2人。专业教师现承担省教育厅、校教学研究项目多项,参编教育部规划教材5部。学院与芜湖电视台等多家企、事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本专业创办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与提升,在“2012东方睿智世界亚裔小姐大赛”(安徽赛区)中10名参赛同学全部获奖,其中两名同学分获冠、亚军,并代表安徽赛区参加在广州举办的总决赛,取得“最佳模特小姐”、“最具古典美小姐”2项单项奖。在“2013世界休闲小姐大赛(中国)年度总决赛”中3名同学分获“最具聪颖智慧小姐”冠军、“最具休闲活力小姐”亚军、“最具职业魅力小姐”亚军。2013年在年由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等部门主办的第七届安徽省青年模特大赛中3名同学分获T台男子组冠军和最具魅力奖、最具造型奖、最具才艺奖3个单项奖。在2013年“亚夏之星”车模大赛中六名同学荣获1个冠军、2个亚军、3个季军的好成绩。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54)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设计、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检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可在研究院、设计院、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以及石化、日化、材料、医药、环保、能源、汽车、光电等单位工作。

本专业始建于1993年,2005年学科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0%,教授、副教授占60%;其中1人为澳大利亚高级访问学者。教师中具有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学术骨干5人。教师获得国家专利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论文SCI收录6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10余项;承担教研项目20余项;各类教学获奖30余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

本专业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是安徽工程大学特色专业。专业十分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达30%以上,本科生获得各类科研奖项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学校优先安排优秀教师,开展专业理论教育,强化核心课程;同时聘请来自著名设计院、研究院、大型国企(如中石化、皖维集团、杉杉集团等单位)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专家进行专业指导。

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始终名列学校前茅,一次就业率近100%。毕业生业务素质高、能力强,绝大多数已成为单位的生产、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或技术骨干。毕业生主要去向:(1)行政事业单位:如化工设计院、石化研究院、海关、环保、水力、高等院校等;(2)生产制造业:如中石化、中烟集团、立白集团(日化)、长虹电子、海螺型材、奇瑞集团、康佳电子等;(3)考研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平均考研录取率25%左右;录取院校多为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安徽工程大学等知名院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及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教育、研究、进出口、卫生监督、安全管理等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销售、检验检疫、教育教学等方面工作,具有宽广知识面、多领域适应能力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门人才。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安徽省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1984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批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硕士点,2010年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本专业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较强,层次较高,现共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生导师2人,海外交流学者1人,平均年龄40岁,是一支精干、多方向、充满活力的年青师资队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农产品加工与储藏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近年来,主持、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及多项厅级项目。本专业有食品包装、现代分离技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营养与安全、天然药食与食品添加剂等实验室,有自动化化酸奶生产线、饼干生产线、喷雾干燥器及高效液相色谱仪、酶标仪等现代化食品加工与检测设备。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30年发展,目前已在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粮油食品加工、果蔬保鲜与加工、食品安全等食品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并得到推广和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尤其在植物多糖提取与结构分析、功能性食品研究与开发、粮食油脂类加工与开发、农产品加工与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本专业对外学术交流活跃,目前已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与同福碗粥、蒙牛集团、溜溜果园集团、青岛啤酒、达利园和雨润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建立了良好实习、就业培训合作关系。

本专业毕业生适宜到食品行业的各相关企业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及政府行政管理等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从事食品开发研究、生产经营、食品营养与卫生检验、食品生产与安全技术监督与管理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食品科学、生物工程、食品营养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生物化工、生物制药、发酵工程、食品工程、环境保护、生物制品检测等领域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的前身为发酵工程专业,设置于1988年,1997年更名为生物化学工程专业,1999年更名为生物工程专业,2002年获批发酵工程硕士点,2005年获批微生物硕士点,2009年获批轻工技术与工程工程硕士点。本专业1999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年度发酵工程实验室被列为学校重点实验室;本专业2003年列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7年成立安徽省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年发酵工程学科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1年度与古井集团组建安徽省固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与同福碗粥联合组建安徽省米制方便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淮南碗碗香食品有限公司共建淮南市豆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3年立项建设省级生物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本专业在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生导师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校学科带头人2人,校学术骨干4人,校教学名师1人,校教坛新秀1人。本专业教师主持地市级以上纵向课题42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1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芜湖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项。本专业教师承担了近3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主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芜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安徽省科技成果12项;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其中JCR一区论文2篇,获安徽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

本专业十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主持各类质量工程15项,其中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三等奖1项,中华酒文化为省级精品共享课程。与安徽古井集团、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同福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合作,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的平台。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超过2000多人,毕业生考研达线率达20%以上,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别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安徽等省份,省内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古井集团、安徽丰原生化、双轮集团、皖北药业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毕业生中获全国劳动模范1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并涌现一批博士生导师以及全国最年轻的酒业公司总裁等优秀企业家。为了感谢母校的培养,发酵99届毕业生特设立了“发酵95奖学金”,以鼓励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

环境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创办于2000年;2004年招收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在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开始招生。

本专业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5人,主要学术骨干具有国外访问和学术研究经历。教师承担50余项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合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利2项;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近年来,主持多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本专业注重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人数达20%以上。

本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高、能力强,并且绝大多数已成为企业和生产、科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或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主要去往市区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自来水公司,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国内外等众多知名企业。本专业每年考研录取率均为25%左右,录取院校有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安徽工程大学等。

应用化学专业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创办于2001年,设有精细化学品、材料化学、工业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从事化学化工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拥有工科化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化学课程建设省级教学团队、化工环境类省级实习实训中心。应用化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拥有应用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博士8人,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近年来先后承担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厅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被SCI、EI、ISTP等收录50余篇;共获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为企业解决30余项技术难题。

本专业拥有先进的教学硬件设备和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科研设备总台套数达500余件,总价值200余万元;先后与近10家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高素质的本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接近100%,近几年来考研达线率超过毕业生总数的20%,毕业生主要在化工、石化、能源、环保、医药、化妆品、材料等相关企业(如杜邦公司、药明康德、海尔集团、汇源集团、海螺型材、奇瑞公司等)从事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复配、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和环境监控等技术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办于2005年。本专业着重培养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高分子材料设计、合成、加工成型和改性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设计及合成、功能高分子等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设置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设计与合成、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专业培养方向,拥有挤出机、开炼机、密炼机、吹膜机、吹瓶机、制袋机等各类高分子实践教学所需的专业设备,与国内多家大中型家企业签有实习及就业协议,拥有与专业教学匹配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能够确保各类实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有助于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具备了较强的教学科研整体实力。专业全部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75%,高级职称比例超过50%。专业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坛新秀、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各1人,校学术骨干4人,获各类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近三年,专业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校企合作、产学研项目近10项,主持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获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利发明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奖励10余项,在《高分子通报》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在Nanoscale、J.Mater.C.、J.Poly.Sci.Poly.Chem.、J.Appl.Poly.Sci.、J.Poly.Chem.C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0余篇,出版教材6部。

本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8%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高分子材料相关的专业技术工作,毕业生就业主要去往江苏(南京、昆山、淮安等)35%,安徽(合肥、芜湖、马鞍山等)34%,浙江(杭州、台州、宁波等)17%,广东、山东、上海14%等地工作;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达20%,其中近10%出国到美国、加拿大读研。

管理工程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57)

工商管理专业

本专业依托我校工程技术类教学资源,突出我校工科背景,主要开设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工业生产领域中懂产品、会管理、善分析和能熟练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与本专业相应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校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管理决策与系统、管理技术经济与知识管理两个研究生培养方向;工商管理是学校重点扶持学科,企业管理是校级重点学科,《管理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工商管理系现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且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类理论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厅级课题20余项。

我校先后与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芜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奇瑞重工、芜湖美的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训练,更直观和感性地认识工贸企业开展管理与运营业务的实际工作流程,为其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等诸多赛事上获奖。

本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全校名列前茅。培养的毕业生可在各类工商企业组织、金融投资机构、对外贸易部门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与科教工作。

工业工程专业

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域学科。该专业主要开设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程经济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为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和复杂产品制造行业培养能够从事现代工程管理、生产与作业系统管理和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方向的专门人才。

我院为省内第一家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依托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平台,工业工程专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工业工程专业为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既有省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和学术带头人,也有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0%以上。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同时还与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奇瑞汽车集团、奇瑞重工、芜湖美的制冷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卷烟厂、芜湖天航集团等多个实践实训教学基地,为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本专业还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为学生提供出国研修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工业工程应用范围广,不仅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传统优势行业领域发挥出色,现已扩大到服务行业、公用事业甚至政府部门等新兴行业中。毕业生在这些领域中既可从事工业生产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评价,又可从事提高工业企业效率、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方案研究、设计和实施控制,还可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以及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通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熟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掌握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能够在外贸企业、相关企业外贸部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目前拥有11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2人,博士3人。教师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总计20余项,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挥我校工科优势,注重学生工科基础培养,与芜湖港、中外运、孙村纺织产业园等主体建立了校企合作实习基金;2011年以来,在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贸专业赛上表现优秀,连续三年获全国二、三等奖。三年来,学生在外贸单证等考级考证方面表现突出;四级通过率达98%以上;学生前往台湾实践大学、韩国世宗大学交流学习,赴美游学也取得良好效果。

本专业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各类企事业单位欢迎。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外贸公司、有涉外业务的各类企业、国际会展公司、国际市场营销咨询公司、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实务和管理工作。

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是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非营利组织营销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管理学科,主要开设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消费心理与行为、广告理论与策划、电子商务、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市场营销、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系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通晓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营销方案策划、营销管理决策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人才。

本专业依托我校工程技术类教学资源,突出我校工科背景,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校教学名师2人,校学术骨干3人;近三年来在各类理论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厅级课题10余项;已建成《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校级精品课程;已建立了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创业服务中心、芜湖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芜湖美的制冷有限公司、安徽中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芜湖市南翔万商集团、芜湖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芜湖迈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并签订了学生就业协议;本专业学生还多次在全国市场营销大赛获得二等奖以上名次,并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诸多赛事中获奖。

本专业毕业后可在工商企业、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广告、信息咨询、保险、证劵、银行、信托投资或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每年就业率均处于全校前列。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发展为主线,旨在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人力资源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4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十几项、厅级课题20余项、院级课题10余项。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已建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已分别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最新建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战实训实验室,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与决策实验、人力资源电子沙盘对抗系统、人力资源结构化面试学习平台、情景模拟实战教学系统、企业管理实训实战平台等。与芜湖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海螺集团、奇瑞重工、芜湖美的空调股份有限公司、三安光电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和学生就业协议,为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专业就业面宽,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各类企业从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在大中型企业做管理人员,可以在政府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从事人才发展规划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方面工作或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

物流管理专业

本专业以制造业为对象、供应链一体化为背景,融合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等领域的先进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国内新兴的战略性专业。本专业主要开设物流学、物流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物流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等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管理与物流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并具备生产物流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掌握经济、管理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从事物流领域的管理、规划与设计、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物流科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其中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近三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等省部级10余项。目前物流管理是安徽省“管理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的主要方向之一,不仅已与安得物流、美的集团、南京汉唐物流集团、奇瑞集团、芜湖港务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实践基地,为提高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而且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韩国世宗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多家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培养关系,为学生提供出国研修机会,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本专业就业面宽,可在各类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物流管理学科研究与教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运作管理等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深受著名企业和政府机构等用人单位好评。本专业的学生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得银奖,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物流技能大赛、全国服务外包大赛等诸多赛事上获奖。

艺术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66)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源于1982年开设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安徽省高等教育中最早设立的设计专业。经过30年的建设与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建设成旨在开创新型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设计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本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培养具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具备艺术设计能力和相关的产品开发研究能力,能够熟练从事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品牌设计与策划、视觉环境设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十余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本专业教师队伍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完成国家、省市设计项目多项,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出版专著及教材15本。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依托学院与“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共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开展校政合作,建立各类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基地。选用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创作实践,聘请行业专家授课指导,组织学生加入企业的创作团队。学生作品在省级以上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征集、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与美国、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高校开展访问学习项目及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本专业学制四年,毕业后可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30年来有近千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从事广告、装饰、媒体、出版发行、设计研究院、高等院校等工作。部分学生考取我院设计学专业或外校的硕士研究生,选择进一步深造。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并取得优秀成绩,他们在不同工作领域的出色表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

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从2001年开始招生,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1人,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在全国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出版10多部专著及教材,学生荣获省级以上设计大奖20多项。本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特色鲜明,以艺术学、工学、文学为支撑,着重培养学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合理改进和创新的能力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能够掌握如何协调艺术与科技、空间与构造、工艺与材料、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关系。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类建筑室内外环境、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

本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深圳、南京、合肥等地域为主,部分毕业生成功考取本校和省外重点高校研究生;另有毕业生中在上海、合肥、深圳等地成功创业。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

产品设计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产品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创新意识、设计实践能力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主要具备从事轻工家电产品、生活用品、产品人机、产品信息设计等企业的研发和设计及其相关领域的设计、研究的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

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原产品造型专业)创办于1989,创办之初招收专科学生,1992年开始本科招生,目前已形成学士、硕士二级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设有家电设计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目前产品设计教师团队7人,副教授2人,兼职教师队伍5人,分别来自国内大中型企业,均为高工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出版教材16部,主持项目20余项,发明专利49件。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各项设计竞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产品设计专业有着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和平台,设有木工实训室、油泥实训室、陶瓷产品实训室、计算机机房,拥有快速成型机、三维扫描系统、雕刻机等设备,保证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升了本科生的实践能力。

产品设计专业注重发挥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地方经济,为企业服务。产品设计专业先后于合肥三洋荣事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皇冠整体定制家居连锁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莫可品牌设计有限公司等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和教育平台,进行联合培养,展开项目式的实践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产品的开发,加强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动画专业

我校动画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安徽省动画专业成立最早、实力领先的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培养具备影视动画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影视动画、游戏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人才。

本专业紧密结合我国动漫、游戏产业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教学和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了代表产业技术前沿的实践教学平台,配备能完整支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数字音频、影视后期制作实践教学环节的设备。本专业学生学习动画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与专业技能,能独立完成动画从策划、创作到推广的整个流程,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策划、创作、推广一至两部动画片或市场应用动画项目,并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具备较为全面的艺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人文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及敬业精神。目前动画专业教师出版教材、专著多部,参与制作的多部电视动画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级电视台播出,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动漫大赛中获大奖,如2009年动画作品《馒头记》获全国大学生原创动画大赛银奖、2010年获安徽省首届动漫大赛最佳短片奖—金喜鹊奖、动画2010年插画《抹布女孩》获得首届东北亚国际动漫大赛金奖、2012年《闹新年》获全国设计大师奖动画组银奖等。

本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来供不应求,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毕业生除了可以直接参与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中,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或者报考研究生,进入更高级别的学习殿堂继续深造。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起源于2001年,原为纺织服装系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整建制合并到艺术学院,更名为新媒体艺术设计方向。2012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成功申请并报省厅备案批准成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专业为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现有教师6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4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2人。先后主持、参与安徽省人文科学基金、安徽省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安徽省教改课题十余项,在《装饰》、《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二十余篇;出版专业教材7余部。本专业拥有多通道虚拟现实实验室、数字影音编辑与处理实验室、高级多媒体数字影音审片厅等多个实验室。

本专业特色鲜明,着重推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提升创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业界所需的高水准人才。注重以现代艺术学为基础,通过对创作技术与专业艺术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适合艺术表达的方法和不断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复合研究型人才。立足学院现有资源,整合业界资源,探索在高科技和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科技、人文等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架构,使艺术教育突破以往的局限,力使毕业生在团队合作、实践能力、艺术观念上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

本专业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毕业生主要在各类电视台、建筑与房地产、多媒体会展场公司,文本与数字音像出版部门、影视制作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网站开发与电子商务公司、移动互联网终端产品研发公司等单位工作。本专业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7%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数字媒体相关工作。

工业设计专业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创建于1994年,隶属原机械工程系,1998年并入原工艺美术系,为省级特色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工业设计现有有专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3名,省级教坛新秀1名。出版教材10余部,主持教育部、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专利五十余项,与省内外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学生在大师杯、海峡两岸大学生足球鞋设计、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项设计赛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专业办学特色鲜明,依托机械工程、艺术设计的教学资源,融合科学与艺术,培养学生以全面掌握工业设计的基础理论及实践方法,初步形成四种能力培养并行的教学体系:艺术审美能力培养与机械工程逻辑思维培养并行;工业产品设计理论知识教学与社会设计实践训练教学并行;设计艺术表现能力培养与数字化技术训练并行;严密的设计程序方法训练与活跃的创新思维训练并行。

目前我校与奇瑞集团、合肥三洋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为众多国内大型企业如海尔集团及知名一流设计公司如:北京艺有道工业设计公司等输送优质设计人才,并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独立创业,创建工业设计公司。同时,几十名优秀毕业生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广告学专业

我校广告学专业创办于2005年,是安徽省首家提出培养创意传播能力,注重广告创意与广告策略相结合的新型广告学专业。依托艺术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的社会资源,着重培养具备艺术文化视野、懂设计的、精通现代广告策划和文案写作的创意传播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咨询机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广告及传播运营、策划、创意、制作、营销、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本专业办学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面向市场和社会,以优秀课群、重要赛事、项目教学、完备实践教学环节、跨学科合作教学为支撑,努力打造注意力经济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广告学特色专业建设之路。自创建以来,师生在科研与各类赛事中,不断创下佳绩。教师出版教材10部,发表论文数10篇,完成多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课题,教师作品入围全国美展、省美术大展等;学生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奖项和安徽省等级奖,获得台湾金犊奖和靳埭强设计奖等重要赛事奖项。

本专业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南京、合肥等地域为主,主要从事广告、媒体、营销、设计等工作;部分毕业生成功考取本校和省外重点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另有毕业生中在上海、苏州、合肥等地成功创业。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承担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和IT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多项省级教改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92年,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与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周鸣争教授是安徽省教学名师,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教师主持和参加的省级教改课题近10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国际合作项目及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0多项;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20多项。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芜湖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安徽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PatternRecognition》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数10篇论文被SCI、EI收录;出版教材20余部。

本专业作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学校优先安排优秀基础课教师,实行英语小班教学;突出专业理论和素养教育,强化核心课程;按照“3+0.5+0.5”学制安排校内工程实训和企业项目开发,聘请来自著名IT企业的开发设计人员、项目经理以及有实践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指导实践教学,确保就业优势。毕业生能在IT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工程领域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或系统开发维护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本专业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绝大多数毕业生从事计算机专业技术工作。2013届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江苏(苏州、南京、扬州、昆山等)36%,上海12%,浙江(杭州、湖州等)6%,合肥17%,芜湖7%,考研和其他地区就业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02年开始已连续招收了13届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该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在校生300余人,近千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教师11人,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是一支具有一定管理与实践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年轻的专业教师队伍。多人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不同奖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以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各类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与服务的人才。我校信管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更加侧重于对IT类人才的培养,在网络信息安全、软件编程、系统维护方面更胜一筹。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及国家各级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数据分析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以数学方法为基础、以经济理论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综合应用能力,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青睐和认可。2013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合肥14%,芜湖17.6%,江苏14%,上海9.4%,浙江8%;考研录取率为11.49%。

软件工程专业

软件工程专业是安徽省振兴计划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建设项目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0年—2012年招生)进行改造的成果,具有较深厚的办学积累;该专业设置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产业发展相适应,更加贴近社会需要。

软件工程专业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人,博士及硕士12人,有校学术骨干2人,校教坛新秀2人,校级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有10多人次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不同奖项,以及多人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所有教师均主持或参加过教科研项目,50%以上教师承担过企业横向项目的开发,是一支具有一定实践开发能力、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诸多学科的知识,经济有效地解决软件开发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软件工程专业以工程型人才为目标推行教学、实践、开发相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强调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建议学生通过工信部或者IT行业认证;除了正常教学实验、专业实践外,还构建了课程资源云,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软件开发训练,毕业后能胜任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设计、产品开发和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于2013年开始招生,以本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而设置。现有正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讲师25人,博士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近几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有多篇论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文献收录。承担完成了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等纵向科研和一批横向科研开发项目,其中获省科技进步奖四项,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成果丰富。完成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20余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适应教育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而重新整合的一个新兴专业,它涉及到高频微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单片机和嵌入式技术、物流管理等多个领域。本专业将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并熟悉物联网产业链中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具备相当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掌握电子、射频、有线、无线通信、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等基础理论和技术相关技术,同时精通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也可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本专业是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急需的,且指定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未来有着极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

数理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141)

金融工程专业

我校“金融工程”专业于2009年经由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并于2010年开始本科招生。“金融工程”是随着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和工具,定量地研究金融领域各类问题的分析、设计和管理方法。目前我校“金融工程”专业承担着安徽省振兴计划新建专业建设项目、省级教研项目“金融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手段改革”和校级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等多项省级或校级教改项目。

本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教师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费为银教授是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2007年),中国工程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不确定系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金融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数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现场统计研究会常务理事。专业教师中具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同时兼职教授中有国际著名随机分析专家,纽约科学学会院士,苏格兰皇家科学院院士(FRSE)1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0多项,主持和参加的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20多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在《InformationSciences》、《FuzzySetsandSystems》、《StochasticModels》、《StochasticAnalysisandApplications》、《Stochastics》、《NonlinearAnalysis:TMA》、《DynamicSystemsandApplications》、《ActaMathematicaeApplicataeSinica》、《管理科学学报》、《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物理学报》、《系统科学与数学》、《应用概率统计》、《数学杂志》、《应用数学》、《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

我校于2009年与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ofStrathclyde)签署了“2+2”合作办学协议,目前该项目已经实施在两校间开展实施多期,本专业已有数名学生先后赴英留学交流。

学院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芜湖市统计局等金融机构或事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专业设有金融分析与投资分析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或经济与金融等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业务或理论政策分析等工作。

统计学专业

我校“统计学”专业建立于2005年。设有经济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以及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统计学”专业教师力量雄厚,专业教师中具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含在读)7人,兼职教授包括IEEEFellow,英国Brunel大学终身教授王子栋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缪柏其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20多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的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近20篇。在《CommunicationsinStatistics-TheoryandMethods》、《JournalofSystemsScienceandComplexity》、《JournalofStatisticalPlanningandInference》、《StatisticalPapers》、《ElectronicJournalofStatistics》、《统计与决策》、《管理科学学报》、《经济数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20余篇。

我校于2009年与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ofStrathclyde)签署了“2+2”合作办学协议,目前该项目已经实施在两校间开展实施多期,本专业已有数名学生先后赴英留学交流。同时我校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芜湖市统计局等金融机构或事业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本科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文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67-8005)

社会工作专业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创建于2000年,设置社区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两个专业方向:

社区工作方向: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理论素养和现代服务精神、掌握社会工作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基层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

企业社会工作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和社会工作实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能在企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既有安徽省教坛新秀,也有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学缘结构上,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大学,教师学科背景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课程队伍,教师多次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安徽省哲学社科奖。本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专业课《社会心理学》是安徽省精品课程,《个案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系列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社会工作是个强调实务的应用性专业。多年来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多项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如青少年心理辅导、社区建设与管理、社区矫正等。有同学入围“芜湖市十大杰出青年”以及“芜湖市慈善人物”,多位同学获“全国铁路春运优秀志愿者”、“芜湖市优秀志愿者”以及“芜湖市巾帼志愿者”等称号。学生报考研究生录取率高达30%,多位同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密歇根大学等名校。

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行政管理专业

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有企业行政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两个专业方向。

企业行政管理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行政管理基础和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的高级企业行政管理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各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企业形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办公室管理、后勤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工作。

公共行政管理方向:培养掌握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机关、党群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高级公共行政管理专门人才。毕业生能胜任各单位的科学研究、组织形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社区管理、公共部门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是校级重点建设扶持学科、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安徽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专业具有学士、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予权,是学校最具特色的高就业率专业之一。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安徽省教学名师,也有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现有教师16人,其中博士6人,在职称结构上,有教授3人,副教授5人,6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为校学术骨干,目前已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层次合理的教学队伍。在学缘结构上,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海大学等重点大学,教师学科背景包括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课程队伍。专业基础课《行政管理学》是安徽省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专业就业前景良好,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96%以上。

法学专业

本专业设有知识产权、民商法两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民商事及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服务、法律研究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现任教师中有硕士4人,博士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教师多以中青年为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本专业秉承学院“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宽口径,厚基础”,依托学科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13年在安徽省首届未来律师辩论赛中2名选手荣获最佳辩手的称号。

本专业就业面宽,能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从事法律实务及研究工作,能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仲裁机构从事法律实务、教学及研究工作,能在咨询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从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

外国语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250)

英语专业

我校英语专业设有英语口译、经贸英语和应用翻译三个方向。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外事、外贸、涉外旅游、企业或公司的外贸部门、文化传播与科技交流等领域从事口、笔译及相关工作。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翻译能力和英语综合素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突出方向课的专业特色,三个方向均开设了一系列与方向高度契合的应用性课程;着重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四年的课程设置构成了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循序渐进、不间断的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七大创新实践平台(专业竞赛平台、讲座平台、学生团体平台、周末影院平台、报刊平台、英语角平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主要就业地域集中在合肥、江苏、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并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近几年来,每届均有毕业生获得赴英、美、澳、日等知名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

日语专业

我校“日语”专业创办于2011年,为经贸日语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事外经贸、国际文化与科技交流等领域的口笔译和相关业务的应用型高级日语人才。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着重夯实学生的日语语言基础,面向日语零基础学生,通过接受日语语言知识的系统教学,以达到熟练掌握日语知识的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通过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一系列以应用为特色的方向课和以专业为导向的经贸课程,使学生能达到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流和掌握经贸领域的相关知识;培养过程同时注重学生英语应用水平的提升,通过开设相关的英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能在日资及其它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涉外企业胜任国际贸易、翻译等的工作。

作为一个新办专业,本专业在过去的三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级学生的日语二级一次通过率将近80%,日语应用能力普遍达到较高水平。

建筑工程学院(0553-2871178-605)

土木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具备土木工程师(含结构设计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等)技术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监理、项目管理、防灾减灾、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现有教师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7名,助教5名;教师中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7名,本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省级振兴计划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土木工程学和力学,其中力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结构工程为校重点扶持建设学科,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具有“应用力学与工程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拥有50吨电液伺服结构试验系统、500吨电液伺服多功能结构试验机、300吨电液伺服压力试验机等大型实验设备,总值约800万元;同时与安徽省鲁班建设建团、中铁芜湖设计院等大型企业签定校外实习基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本专业作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学校优先安排优秀基础课教师,英语实行小班教学;突出专业理论和素养教育,强化核心课程。联合建筑企业共同培养,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3+1”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以上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调研等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近三年就业率也一直居我校前列,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评价良好。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有城市给排水工程和水处理及节水回用两个专业方向,培养能够从事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概预算、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具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4人,讲师8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博士5人。教师主持和参与省级、校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十余篇;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及校级青年基金项目共计14项。近五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3篇,其中9篇论文被SCI、EI收录;参与编写教材3部。

目前校内建有给排水实验实训中心,拥有混凝沉淀实验设备、过滤设备、消毒剂生产设备、微生物培养分析设备、膜处理设备、常规给水处理和排水处理成套模型、水分析实验仪器等总资产达300余万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有:芜湖市政公司、芜湖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芜湖华衍水务有限公司、安徽融汇化工有限公司,安徽杰成房地产开发集团等。

本专业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其中多数毕业生就业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供水集团、污水处理公司、建设施工企业、工矿企业等相关单位。

工程管理专业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安徽及整个华东地区房地产业、建筑业的特点,利用土木工程技术及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为相关工程建设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与金融等领域提供技术设计、管理策划和咨询。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4人,讲师10人,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先后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课题多项;主持和参加省级、校级教改课题多项,发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编写教材6部。

本专业教学条件、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均能较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校内建有工程管理沙盘实训室等;拥有正版斯维尔软件(具体包括计价软件、钢筋抽样软件、网络计划制作软件、施工平面图制作软件、图形算量软件、标书制作与管理软件);建有校外实习基地:芜湖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芜湖市正泰工程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芜湖市市政公司等,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多人被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2013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89%,大多数学生签约就业行业和就业地域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方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

建筑学专业

本专业是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学科的一部分,主要培养具备建筑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位一体通识基础与能力,并在建筑设计相关方向精专的设计型人才。课程体系分为前三年的学科通识课程与后两年的专业拓展课程,强调坚实广泛的学科基础及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校建筑学专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90%。学院聘请知名建筑设计大师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建筑艺术的魅力。

本专业设有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构造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建筑设计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室,实验设备总值约400万元。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建筑学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了解建筑学学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建筑设计师能力,从事建筑学领域的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施工、咨询、教育、科学研究、投资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体育学院(咨询电话:0553-2871084)

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

我校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成立于2010年,是安徽省最早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之一。本专业重在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体育艺术表演理论基础,熟悉体育学与表演学理论,能熟练掌握当代体育艺术表演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表演专业机构、社会健身俱乐部和各级各类学校等单位从事体育文化艺术表演的组织、策划、编导、指导与形象塑造的设计和理论研究等。

本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含在读2人),国家健将1人。承担了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多项,主编教材3部。与海螺集团、三安光电、芜湖艺术剧院、方特欢乐世界等全国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研究及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

体育艺术表演2014届29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中,有3人报考研究生,分别被安徽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1人、安徽工程大学录取,25人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就业率高达97%。

本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提升,在创办以来参加省内外体育艺术类比赛20余次,比赛成绩斐然。在2013全国健身操舞总决赛中取得了轻器械健身操6级四级特等奖(冠军)、有氧六级特等奖(冠军)、轻器械健身操4级四级特等奖(冠军)、有氧五级特等奖(第三名)。在安徽省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舞蹈公开赛中取得了2项冠军、1项亚军、3项季军的优异成绩。

中国足彩网学历考试信息请查看学历考试网

中国足彩网信息请查看2024年安徽省高考招生录取
易贤网手机网站地址:安徽工程大学2014年专业介绍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易贤网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和咨询回复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询为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网站声明 | 网站帮助 | 非正式的简要咨询 | 简要咨询须知 | 加入群交流 | 手机站点 | 投诉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滇ICP备2023014141号-1 足球游戏_中国足彩网¥体育资讯$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879号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23)第0102001523号
云南网警备案专用图标
联系电话:0871-65317125(9:00—18:00) 获取招聘考试信息及咨询关注公众号:hfpxwx
咨询QQ:526150442(9:00—18:00)版权所有:易贤网
云南网警报警专用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