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又称夷务,泛指包括通商、传教、外交等在内与西方资本主义有关的一切事物。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不能照老样子再统治下去了。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在是否要向西方学习坚船利炮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封建官僚主张效法西方的坚船利炮和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确保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诉、侍郎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同治登基后他们握有实权,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比西方好得多,只是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政府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就可以强盛起来。洋务派的出现,表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
洋务运动指清政府一批具有买办性质的官僚军阀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60年代为第一阶段,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船舰,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70年代到90年代是第二阶段,以“求富”为口号,洋务派开始举办民用工业企业。在洋务运动的第一阶段,洋务派建立的军工厂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第一节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虹口购买了美商旗记机器铁厂,在此基础上,并入李鸿章设立的苏州制炮局的部分设备,又增添曾国藩委托容闳从美国购回的机器,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又名上海机器局,简称沪局)。1867年,该局迁至高昌庙。厂房面积70多亩,工人2000多名,是洋务派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军火工厂。主要生产枪炮、弹药和轮船。1868年至1885年,共制造兵轮15艘。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经费,共54.3万两银子。常年经费,最初在淮军军需项下筹拨,1867年改由江海关关税提取。经费来源比较充裕,平均每年约66万两银子。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翻译馆,主要翻译西方有关军事及工程方面的书籍。到1879年,翻译出版书籍98种,已销售的书有83454本。其中有《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三角数理》、《开煤要法》等。
第二节 北洋舰队
19世纪60年代初,洋务派就开始进行筹建新式海军的活动,未见成效。1874年,日本侵犯我国台湾,洋务派认为:日本这样一个小国,“仅购铁甲船二只,竟敢借端发难”,中国尚未购妥铁甲船,所以“不便与之决裂。”因此,他们提出“购办铁甲船以为自强根本”的主张。1875年6月,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创议,总理衙门调拨粤海关、江海关等税银和江浙等六省厘金,每年400万两,作为筹办南、北洋海军军费,准备在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粤洋三支海军。后来经费筹建不足,决定先满足北洋需要,然后再解往南洋。海军舰船主要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至1884年,已建立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三支海军。
北洋水师一直归李鸿章统辖,由淮系控制;南洋水师归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统辖,一直由湘系控制;福建水师归闽浙总督统辖。三支海军各归节制,互不统辖。李鸿章说:“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但在中法战争中,北洋水师置身战外,眼看福建水师覆没,南洋水师遭损失,为保存实力,不肯救援。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提出:“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的主张。为了统一各支海军的指挥权,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由醇亲王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庆郡王和李鸿章为会办,实际主持的是李鸿章。李鸿章趁势发展自己的势力,于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就是中国近代海军,拥有军舰22艘,以旅顺和威海卫两个军港为基地,丁汝昌为海军提督。
海军名义上是直属清政府,实际上却是地方集团的势力和工具,各不相属,无统一制度和行动,所聘外国教习,从不认真训练,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1888年以后,北洋舰队不再添购舰船,每年400万两的海防经费,先后约有银1000万两被挪用修筑颐和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