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人口、土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整体空心化,一些农村经济社会陷入整体性衰落与凋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更甚。农村空心化加剧,对农村经济、公共服务、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的良性发展,也给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深度解析】
[挑战]
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形成农村人口的空心化,而且还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农业产业人才流失、留守群体社会救助缺失、农村整体布局严重破坏以及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等。因此,农村空心化显现出我国农村的整体衰落,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人才流失导致人口空心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导致农村人口数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年轻人日益缺乏,使得农村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乏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难以提升,造成大量耕地抛荒或利用不足,现代产业在农村发展举步维艰,粮食安全和农业转型发展均面临巨大挑战。
二是留守群体社会救助缺失导致服务空心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口结构严重失调,农村养老和留守儿童照顾难题日益凸显,许多农村都不同程度出现“老无所依”与“幼无所靠”。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本身还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机构和设施缺乏,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主要还是靠自己去解决。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身心健康、学习学业等方面问题突出,抑郁、焦虑、偏执、敏感、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三是农村整体布局严重破坏导致土地空心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购房,甚至转为城镇户口,造成原有的宅基地闲置。另一方面,农民在大城市落户仍然存在重重困难,中小城镇则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对农民的吸引力相对有限,导致农民更倾向于在本村建设新房,造成一户多宅,村庄布局混乱,土地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四是乡村文化发展后继乏人导致文化空心化。农民外出务工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抉择的扬弃,向现代文明靠拢,逐步接受并内化城市文化,排斥并脱离原有的乡土文化。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原有的特色农村文化鲜有农民愿意传承,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传统农村文化中的重情义、重家庭和重乡土归属的优秀品质逐渐淡化,延续几千年的农村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原因分析]
首先,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弱。养殖业在饲料结构变化的推动下出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快速转型,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没有出现对规模化经营有迫切要求的生产技术体系,致使种植业仍停留在超小规模经营的水平上。农户平均经营规模过小,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致使农业吸引就业的竞争力不强。
其次,农户参与整治土地的权益少。村庄布局混乱的表层原因是村庄规划不足、土地管理缺位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失,深层原因则是村庄土地整治没有妥善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农户利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改变政府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最大受益者的制度安排,让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受益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才会成为农户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自觉行为。
最后,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缺乏有效载体。一方面,在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作用下,外部文化对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乡土文化被人们下意识地视为可以遗弃的对象;同时,乡村文化精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纷纷出走,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弱、群体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导致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缺乏有效载体。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化解农村空心化是一项长期艰难的挑战,只有强化城乡统筹,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形成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才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第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化解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必然出路。
农村空心化的源头在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因此,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吸引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育有能力、有意愿立足农村经济发展的下一代农民是消解农村空心化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和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把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
第二,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范围和质量是解决农村服务空心化的必然选择。
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所有公民都应有权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从农村人口结构出发,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定向服务,不断完善农村老人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补贴和保障的标准。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时,可以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志愿以及邻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农村老人和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或者服务站点,向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
第三,做好乡村发展规划是破解农村土地空心化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规划是前提,是“龙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依据不同类型的空心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做好村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采用合并、迁移或是转型治理的模式,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农村宅基地整理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农户生产、生活需要,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中心镇适度聚集。
第四,形成文化传承的内外合力是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的根本出路。
农村文化建设是外部供给与内部承接相互协调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要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的供给、服务和管理职能。其次,要以村庄为立足点,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主体,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乡村文化供给和传承真正得到村庄的认同和接受。再次,要确保文化建设的外部供给与符合村庄内部文化需求相统一,把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加强乡土文化的宣传,让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留守农村谋发展要有道路自信
2.让乡愁有物可依
[开头示例]
近年来,大量的的农村青壮年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直接导致“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了农村“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务农农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耕地抛荒、宅基地废弃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仅仅从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角度看,该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结尾示例]
农村稳,则全国稳;农业兴,则发展快;农民富,则全民富。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荒”问题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八方人民的努力下,农村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