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现有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在校研究生200余名。学院人才培养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学院现拥有“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工程技术中心”、“新型环保与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现有实验室面积5000余 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12 台套,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余名,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47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80%,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5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6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获得者8人。
学院十分重视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在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矿物材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居国内先进水平。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7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400多篇,SCI、EI、ISTP收录论文300余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于2013年1月通过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拟授权一级学科评审(见学位办【2013】3号文),2013年7月,武汉工程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见学位[2013]15号文)。
本学科为湖北省一级重点特色学科,现有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3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以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材料中的应用”、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肿瘤靶向性纳米电子顺磁共振成像诊断剂的研究”和武汉工程大学“材料学”学术创新团队为基础,通过人才引进与培养,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6人。
本学科点拥有“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道路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微波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与其它学科和单位共享“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平台。现有教学科研实验室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
本一级学科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如下:
(一)等离子体技术与薄膜材料 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方向,以新兴产业如薄膜硅太阳能电池、功能薄膜和纳米材料等领域所需的等离子体关键设备与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电磁技术和大功率高稳定度微波源的研究,研制了大面积高均匀度表面波微波等离子体源和系列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在MPCVD金刚石、微晶/非晶硅薄膜、碳纳米管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二)靶向医用材料 在靶向医用材料方向,开展了靶向药物与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研究肿瘤靶向电子顺磁共振成像诊断剂、器官或组织靶向性磁共振成像造影剂、肿瘤靶向性高分子缓释抗癌药物;研究量子点等荧光纳米粒子及其在癌症治疗、医学成像等领域的应用。
(三)功能矿物材料 在功能矿物材料方向,提出中低品位磷矿物正—反浮选理论并实现了湖北大峪口、王集磷矿,云南海口、云南磷矿等极其难选的大型磷矿物的富集;直接利用中低品位天然胶磷矿,采用模板诱导/均相沉淀法制备了长径比可控的磷灰石晶须及孔径可控的磷灰石多孔材料, 率先提出了台阶晶须生长机理与泡界模板组装法成孔机理。
(四)光电功能材料 在光电功能材料方向,通过分子设计及组装,研制出具有光电可控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并研究新功能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
(五) 材料精密成形与微纳制造 在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揭示精密铸造铝合金凝固组织的控制机理,探索便捷、经济、有效的铝合金精细化铸件凝固新方法;研究微纳器件工艺原理,探索微波等离子体用于微纳器件制备的新技术,提出纳米铁电薄膜无损伤刻蚀工艺原理,实现纳米集成铁电学器件研制。开展纳米表面功能化及表面构建(纳米形貌特征、纳米簇涂层)、纳米结构(纳米点、纳米线及其阵列)可控合成等研究,掌握纳米点、纳米线及其阵列、图形化纳米薄膜及功能涂层制备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