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与制药学院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是由原武汉化工学院化工系和制药系于2003年合并组建而成,是武汉工程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7个本科专业。学院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应用微生物、工业微生物、制药工程和制药化学四个学科具有硕士点授予权。现有在校本科生2505人、硕士生344人、博士生(联合培养)26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教师115人,教授38人、副教授3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2人,留学归国人员43人、博士生导师16人。现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在岗"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
学院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12000平方米。
近5年,学院承担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6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0多项,总研究经费达1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30余项。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近8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专著17部。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点简介
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工程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为我校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目前学科有教师140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42人,留学归国人员28人,博士生导师26人。现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8人、在岗“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7名。
本学科拥有“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学工艺重点实验室”等22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
近5年,本学科承担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863计划”(子课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计60多项,总研究经费达1.2亿元。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8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出版专著20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2项。
本一级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如下:
(一)新型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 在新型反应器如撞击流反应器、旋转填充床反应器、固定床氧化反应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反应器的传质、混合、宏观反应速率等方面建立了可靠的数学模型,结合过程模拟,为反应器的强化、反应和分离的集成、分离过程的耦合等工艺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发的新型反应器及过程强化手段在化工生产行业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提升了本方向的学术影响力。
(二)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 为解决磷矿和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综合利用度低、工艺技术路线不合理等问题,开展矿化结合的技术研究,实现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其中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加工技术位居全国前列;采用生物冶金和煅烧活化技术,处理电子废弃物及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冶金污泥(渣),有效回收重金属;利用细菌浸出低品位磷矿,提出了低品位磷矿利用的新途径;构建了稀土在风化壳矿石的迁移富集和原地浸出的水封压出的浸出机理,丰富了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无机化学和湿法冶金理论。
(三)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 在生物质制备高效吸附剂的研究及其用于气相和液相吸附分离过程的方面形成特色;在靶向纳米药物控制释放系统研制、生物医用高分子等功能材料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有一定影响的理论研究;在新型水性涂料和军用特种涂料等方面的研究特色明显,并形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石油化工与催化技术 开展石油炼制及石油化工过程中的新工艺研究,提高了石油产品质量,合理利用重质石油资源;针对武汉重点工程80万吨乙烯项目,开展下游产品绿色化学工艺的研究;开展金属以及金属氧化物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工艺、结构和性质研究,得到催化性能优异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有机合成和石化行业的废气、废水处理。
(五)制药技术 将医药、兽药、鱼药、农药研究及生产技术相互借鉴,综合考虑。形成了较完整的药物创新体系;通过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的仿真模拟,发现其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为高效、安全的新药创制提供理论依据;以环境友好为宗旨,针对我国传统药物合成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弊端,开展了绿色药物合成新技术及新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