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可谁知,既定轨迹才刚行进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壳。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与缺乏工作经验,渐渐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毕业后不愿意步入社会锻炼待业在家。种种原因,造就了一支庞大的“大学生失业军团”也就是“啃老族”。,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大学生在家待业不进行锻炼,既不利于年轻人自己的成长,也不利于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
大学毕业生,顶着“高学历、高素质”的光环,理应走出校门之后,回报社会,赡养父母,但是当今大学生宁愿在家中待业,也不愿步入社会锻炼原因多方面的。一是大学生月薪太低,和动辄以万元计的学费相比,低月薪让大学生心中产生落差,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一些地区,月薪无法维持大学生个人的生机,因此大学生就有了不如不就业的思想。二大学毕业生普遍缺少所在行业的工作经验,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常常不相契合,从事的工作技术含量也普遍不高。三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在心怡的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不能吃苦,不愿意去偏远的基层工作锻炼。除此之外,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并非中国仅有,它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所不同的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各国努力推出一些举措的行动值得我们借鉴。如韩国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对于国内要解决大学生们的在家待业难题,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是必须提高大学生们的工资收入,至少要体现一下知识的含金量,也让大学生们的书读有所值;二是要尽量提高大学生们的就业率。这不仅需要国家多提供就业岗位,也需要各大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要增强大学专业的适用性,等等。三是大学生自己应该抓住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大学新生一入学就应为自己定好职业目标,学习和训练有用的技能,多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实践。另外,找工作时树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摆正心态也很重要。当然,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