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2016年4月18日,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公布,“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七年持续上升”,这一结论迅速引发人们对“浅阅读将继续盛行”、“阅读走向何方”等问题的讨论。
关于数字化阅读,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64.0%;其中,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0.0%,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一小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用“增长迅速”来形容这一变化。
“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等。数据显示,2015年,有接近五成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约66%国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上网比例明显增加。”魏玉山表示,在对手机阅读内容作出进一步细分后,比例最高的是微信阅读。
魏玉山介绍,2009年,当“国民阅读调查”第一次将“数字化阅读”纳入其中时,当时只有24.6%的人有数字化阅读行为;2015年,这个比例为64%,“成年国民上网比例的提高是数字化阅读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手机阅读迅速发展”。
2015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64.0%,伴随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兴起,与之相关“浅阅读”、“阅读内容芜杂化”等问题便陷入了不停地讨论之中,但也有人说,数字化阅读方式带来的即时性、便捷性,传统阅读方式难以比拟。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从PC端到手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屏幕化,数字化阅读接触率上升也就成了必然结果。未来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仍然会持续增长,我们要适应这种趋势,把优质阅读内容变得适合于数字化传播,只要方法得当,数字化阅读的内容可以‘深起来’”。
首先,数字化的阅读方式有很多优点。一方面,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
第二,数字化阅读也并非没有缺点。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数字化阅读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还容易使人形成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第三,在内容方面,早前,由于条件所限,只有相对优质的内容有机会出版传播,即传统图书出版,那也是人们的主要阅读对象。在数字传播高度便捷化的背景下,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能力都被极大释放了,门槛降低了,内容自然会有好有坏。数字化阅读方式中,肯定有碎片化内容,但也有使用电子阅读器等读书的情形存在,‘浅’与‘深’的阅读是同时存在的。
目前,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数字化只是阅读媒介,喜欢哪种阅读方式,还要看实际需要以及个人爱好,不能一味用好坏来评判,而是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
首先,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做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